“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

道即存在,包含存在的始源,变化及其不变的真理,易经体系中变易,不易,简易三大原则。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 ”, “万变”是大本事,“不离”是更大的本事  而“其宗”才是最大的本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道最基本的释义为道义,道路,道理三大项,分别指向本体,运用和理论三方面。

在此,哲学,科学与宗教三者的对象是一致的。

科学的昌盛使人们认识到宇宙“奇点”的存在以及“测不准原理”,这同样使宗教家们欢欣鼓舞,因为“奇点”作为宇宙起源可以诠释为上帝,而“测不准原理”正好是上帝大知大能的本质。

另一方面,“奇点”也对应了古老东方哲学中“太极”的概念,而“测不准原理”,以科学的方式论证了2500年前老子对“道”的定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混而为一就是“夷希微”,不可致诘,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冥默深远,静析玄虚,精敏微妙,逍遥往返于宇宙的极大与极小间,贯穿万有,旷古绝伦。

这就是“道”。

“道”读作DEO(deus)即神或上帝。

“夷希微”古韵作YI-HI-VI(Yeheve, Jehvé,Jehovah),即“耶和华”。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老子的“道”的定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 指的是“道”在物质上的不可见性;

“听之不闻名曰希”, 指的是“道”在信息上的不可知性;

“搏之不得名曰微”, 指的是“道”在能量上的不可测性。

“夷希微”解析为物质上的不可见性(大象无形),信息上不可知性(大音希声)和能量上的不可测性(无为而无不为),从而试图解密上帝的本质。

“耶和华”作为上帝的别名在汉语中得到了最精确而完整的诠释。

 

 

三位一体

物质,信息与能量是宇宙存在的三要素。

哲学则据此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物质,能量与信息三方面都不能对“道”或上帝作出任何规定。相反,“道”却科学地将物质,能量与信息混为一体,并透露出这宇宙三要素的终极本质。

宗教意义上的“三位一体”古已有之,它其实是古人宗教化的朴素宇宙观,人格化或神格化方式解释了物质,信息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和转化。

佛教所谓“一体三宝”佛法僧,又称“佛有三身”,法身,报身与化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又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三分法)。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以圣道(圣父),圣言(圣子)和圣灵(圣爱)彰显神的创世,传世与救世。而创世,传世和救世的神话剔除其虚张声势的那一部分,说的仍然是物质的产生,信息的传播以及能量的转化。

黑格尔以三段论的方式将圣父,圣子,圣灵理论化为绝对存在,绝对真理和绝对精神。

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概念脱胎于佛三身理论,而佛三身理论又是对原始印度教“三神一体”理念的改造。

印度教的创世神是梵天婆罗门Brahma,保世神是遍入天毗湿奴Vishnou,灭化神大自在天湿婆Shiva,他们体现了最高存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功用。

注意:Shiva与Vishnou两大神名称的第一音节,无独有偶,是“夷希微”中的“希”与“微”。

在印度教“三神一体”中三神不但可分,又可分不同等级,而在“佛三身”和基督教的“一体三位”不仅不可分的,并且相互平等。当然,圣子耶稣和圣父耶和华平起平坐的权利,是靠教会与教徒们几百年的斗争来争取。

两晋南北朝时佛学东来,中国本土意识形态相对处于弱势,道人们气愤不过,照着佛三身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来了个“老子一气化三清”,国人就有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对应了宇宙法则本体,运用和理论三方面。

早期的道人们是拒绝为道赋形的,架不住大乘佛教满天神佛,天女散花,也只能依样画葫芦,造就了一批偶像。

抑或,孔子这一辈的人文主义先贤已提前帮后人对“怪力神乱”做了前期屏蔽处理,而后人不遗余力得做着系统恢复,特别是当外力入侵,手头资源有限时,那种“病急乱投医”,“拿到篮里就是菜”机会主义心态。

 

这种社会心态,荣格所谓社会无意识,在两晋南北朝,两宋,明末,清末民初,改开都有集中体现,是上层贵族,中层精英,下层小民全体迷茫堕落的结果。

 

两湖两广两河山,两宁四江陕青甘。内蒙疆藏福安吉,云贵川台北上天。
这是从小就背熟了的中国省区诗,据说出于先总理的编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
两湖两广两河山,含南北八大省,是中华根本之地,已包扩先秦之齐鲁晋楚赵魏韩。
两宁四江陕青甘,可以算是中华文明秦汉时代开通之地,当然陕是本土,青海尚未入化。
内蒙疆藏福安吉,这一句有如神来之笔,前四字涵盖中国最大的三个少数民族,刚好和福安吉三个吉祥词连在一起,表现出建国初期民族之融合。
云贵川台北上天,末句要捡剩下的凑,居然也能青云直上,端的不简单。
玉璧微瑕的是地理上还略有些不搭衬,东北三省的辽宁和西北的宁夏搭档,黑龙江又和东南的三江挤一起,吉林和福建安徽一起道福谢安,四川台湾摆一起更是调笑委员长转进路途的不可逆知性;再者,重庆市与海南省又要加入,所以就擅自更新了地图歌。

黑吉辽蒙甘陕宁,----东北西北一线
疆藏云贵渝川青。----西北西南一线
三江两湖河山广,----华北华中华南
福安台海上天京
。----南海东海黄海(三海不奉诏, 福就是福兮祸所伏的伏了)。

“为道日损”,齐之谓也,损礼而不知守“一”,终入于利,“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故“齐简礼而乱”,非“简”之罪,简为“易”,“易”为“一”,易风俗者必有所守。

“为学日益”,鲁之谓也,“学而不思则罔”,“日新”而“不知所以裁之”,故“慧智出,有大伪”,“文胜质则史”,好古非今,是己非人,牵强文义,以名非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学者戒之。

鲁为正,齐为反,不知其“合”,一变再变而不知其宗,日损则去道日远,日益去道亦日远,不知不足而损之,不知有余而益之,齐鲁之别,五十步而已。

韩子曰:“侠以武犯禁,而儒以文犯法”,齐鲁之谓也。

寻根2-春秋篇

偶姓华,姓华的很不多见,我对于华姓的起源一直有兴趣。
一方面比较自傲,中国又称“华夏”,姓华即与国同姓,然则上下五千年,上古有夏朝,中古有赫连勃勃大夏,隋末有夏王窦建德,两宋有西夏,不曾听说过华朝。
民国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遵之。
 
根据《百家姓》的说法,华姓处于春秋时宋国,宋是殷后,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广韵》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与华都是宋国公姓里分出来的大姓,本来是同族,后来变成死对头。
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是宋国的大司马,华父督(姓子,名督,字华父)是宋国的太宰,两人政见不同,不过都姓子,觉得姓得没辈分,都在字上面做文章,加一个父字,不过我想可能他们都比当时的宋公长着一辈,所以称父。
 
于是查找证实一下,这一查不要紧,华父督和孔父嘉的父亲居然都是宋国上卿,叫正考父。
《史记-宋微子世家》“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
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於郑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元年,华督为相。”
 
这不是弑兄夺嫂之罪吗?姓华的有那么不堪吗?
幸好此正考父非彼正考父,华督的父亲叫正考父,宋上卿,是宋戴公的儿子,封于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孔父嘉的父亲也叫正考父,《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正考父是孔子的八世祖,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一世祖,是宋前湣公的庶长子,湣公嫡子子鲋自立,以庶兄弗父何为卿。
 
据《孔子世家大宗世系》http://zh.wikipedia.org/zh-tw/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十五世祖 微仲衍(宋国第二代国公,微子启之弟)
    十四世祖 宋公稽
    十三世祖 宋丁公子申
    十二世祖 宋前湣公子共
    十一世祖 弗父何(厉公子鲋庶兄)        
    十世祖 宋父周
    九世祖 世子勝
    八世祖 正考父 (佐戴、武、宣公,不过正考父从辈分上算是宋戴公的堂叔)
    七世祖 孔父嘉
    六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紇,叔梁紇 生孔丘。


华督居然杀了孔父嘉并娶了他的妻子,也就是孔子的祖祖奶奶,这使得后世孔门儒人骨鲠在喉,老是说华家的坏话。

再看《史记-宋世家》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於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於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宣公不立太子而传位给弟弟穆公,穆公也不传位给自己儿子公子冯,再还给宣公太子炀公,将自己儿子入质于郑,兄弟两人你推我让,搞得大臣们无所适从,形成两派。最后爆发内乱,害死了炀公和孔父,将责任往华督身上一推,还编造一个香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