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七律——清明

    早见残云飞柳絮,阳春特意惹人悲?
    悼亡慎理坟头草,忆故浅尝灶上炊。
    耶教西传夸复活,子言东逝不能追。
    清风已卷纸烟去,明月无辜照石碑。


西方的鬼节在十一月初,即万圣节;东方鬼节是夏历七月十五,正处秋时,是真的鬼节。而清明寒食不一样,正当阳春,祭奠先祖先贤,除了怀念他们的业绩,重理一下思路,其实也是向先人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西方复活节与此同时相仿,都应该是上古民人同贺阳春复苏的佳节,名为怀古,其实以自然春回而自励,当一扫去岁之衰颓,重拾今春之嘉惠,与时偕作,自强不息,何必自苦呢?所以作诗以记之。

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在这里,鬼不是妖怪,也不是洋人,只是先人的亡灵。

孔子又说“逝者如斯夫。”论语中是楚狂接舆向孔子交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道理。
而耶稣却能自己复活,可见西人果然厉害,不止一点点。
仔细想耶稣的神迹都是发生在他30岁左右,真是年轻有为。

“年轻有为”的意思就是“年轻人,后生可畏,牛啊!‘复活’的事都能整出来。”

 

二.复活节之为清明的变种

网上查到下面这一段: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

这就使我大开眼界了,原来西方的“复活节彩蛋”和“披萨饼”一样,都是出口转内销的货色。不仅如此,我怀疑复活节就是清明节的变型。

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即四月五日,而复活节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也在四月初,今年要到四月十六日,前年复活节却刚好与清明同日,并且当夜月圆。

西人不晓得24节气,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还是能领悟的。夏至日长,冬至夜永,春分后日长夜短,秋分后夜长梦多。

清明与复活节都和春分点(三月二十一日)有关就是春分之后便开始日长夜短,而月圆的那几天不但在白日清明,连夜晚都会亮如白昼,据说这是耶稣复活——光明战胜黑暗的写照,所以复活节就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

西人也是有阴历的,复活节就受着月亮的节制,这是犹太历(阴历)的剩迹。

复活节在英语中写作Easter,East即是东方,(Ea是两河神话中的善神,智慧神,水神,有点像是我们的女娲的角色,而且亚洲的“亚”可能起源于他的名字),而北欧神话的春天女神芳名也是Eastre,因此复活节也可以算是他们的“春节”,是庆祝春回大地,一切恢复生机的节日。

三.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关于“复活”神话

关于“复活”的神话,在古希腊有冥神哈得斯Hades与芳菲女神帕司风Persephone的故事:帕司风是宙斯和大地女神黛美特Demeter的女儿,郊游的时候被垂涎她美色的哈得斯劫持至地府,于是大地母亲不但不思耕种收获,地上连草都不长了,牛羊都饿昏毙,天上的诸神没了祭祀,想找个苹果啃都没有,委托宙斯来和他老弟哈得斯谈判,幕后的交易不得而知,芳菲女神帕司风自此从初春到仲秋的八个月间可以任意花花草草,季秋和整个冬季却必须到地府履行冥后的职责直到明年开春。

不过,在古希腊版本前,“复活”的故事还有至少一个或三个版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三合一精装本。

女主人公是美爱女神伊斯塔Ishtar,据说她勇闯地府解救其情人春华之神塔穆之Tammouz(就是阿卡德神话中作Dumuzi,就是杜牧之,这杜牧之少年英俊,又会写诗,到处留情,什么“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深得我们美爱女神的垂青)。

古巴比伦的春华之神就是中国唐朝的帅哥兼才子杜牧之很快被考证出是讹传,但同为“复活”故事女主人公的巴比伦美爱女神伊斯塔Ishtar与北欧神话的春天女神Eastre伊斯特名实相符就有口水官司可打了。

春华之神Dumuzi采花时被嫉妒心很重的野猪头顶死,灵魂被拘禁在七层地府之下。

美爱女神Ishtar听说帅哥被拘禁,急忙下地狱去救他,忘了地狱每下一层就必须脱一层皮,她向来衣着甚少,到了地狱门口只好将后冠,魔术棒,宝石,项链,胸花,金指环等一一祭出才连通六大关,最后甩出了护身花裙,才将帅哥救走,而自己殿后。

冥神出场了,黑衣黑袍黑面具,却一眼也不看Ishtar,Ishtar也已经丧失了所有的神力和法宝,只穿着亵衣,于是使出她最原始的法力,她的美与爱,她相信自己的魅力,但冥神却摘下了面具,她居然是位女性,而且是伊斯塔Ishtar的姐姐,自小就性格偏激,连名字也透着古怪(一定是后来自己改的地狱网名),叫Ereshkigal,拘禁帅哥杜牧之的原因有点说不清楚。

Ishtar说:“你为何不看着我?你是否有愧在心?你是忌妒我。”

Ereshkigal怒火中烧:“我看你,你会后悔的。”

她只盯视了他妹妹一眼,但死光已将可爱的Ishtar化为石头。

冥后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美与爱在人间消失,大地上一下子死气沉沉,一切都停顿了。耕者荒其田,匠者抛其器,罢工罢市罢教罢课,股市狂跌,政府也罢免了,还有很多人跳楼自杀,不过根据考证,这是因为古巴比伦流行的建筑是“空中花园”与“空中楼阁”,这些人是找不到楼梯才跳楼的。

众神之王恩奇Enki也急了,派信使到地府去唤醒Ishtar,向她额头洒水,背后输气,就缺掐人中了,但没有用,信使回来传话说:“地府是个法制社会,不讲情面,美爱女神可以返回人间,但必须有另一位神去顶替。”

信使回来不久,那些信息灵通的诸神却早已逃之夭夭,没人去迎接并顶替Ishtar返回,只有她的爱人Dumuzi急匆匆地来与她相会,就这样,Dumuzi再一次被冥后拘禁,幸好,Ishtar既感新情,又念旧意,再下地府与她的好姐姐一决雌雄。

结果怎么样,春华之神就只能“一岁一枯荣”地死去与“复活”了。

Ishtar是天上除日月之外最亮的那颗星--金星,她代表美与爱,“绰约如处子,肌肤若冰雪”,所以中国人也唤她作“太白”。

在东为启明星,在西是长庚星,希腊人称阿芙若狄特Aphrodite,罗马人称之为“维纳斯”Venus。

“复活”故事的主人公从美爱女神Ishtar经过2000年而变成耶稣基督,是自然神向宗教神的过渡,由美女变成圣人。

无独有偶,佛教大慈大悲的Avalokiteshvara在东传的过程中却由圣人化身为美女菩萨观世音。

观世音手中净瓶所装正是复活圣水,曾救活被孙猴子打烂了的人参果树,瓶中的柳枝不正是清明寒食乃至于复活节的复活之树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

道即存在,包含存在的始源,变化及其不变的真理,易经体系中变易,不易,简易三大原则。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 ”, “万变”是大本事,“不离”是更大的本事  而“其宗”才是最大的本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道最基本的释义为道义,道路,道理三大项,分别指向本体,运用和理论三方面。

在此,哲学,科学与宗教三者的对象是一致的。

科学的昌盛使人们认识到宇宙“奇点”的存在以及“测不准原理”,这同样使宗教家们欢欣鼓舞,因为“奇点”作为宇宙起源可以诠释为上帝,而“测不准原理”正好是上帝大知大能的本质。

另一方面,“奇点”也对应了古老东方哲学中“太极”的概念,而“测不准原理”,以科学的方式论证了2500年前老子对“道”的定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混而为一就是“夷希微”,不可致诘,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冥默深远,静析玄虚,精敏微妙,逍遥往返于宇宙的极大与极小间,贯穿万有,旷古绝伦。

这就是“道”。

“道”读作DEO(deus)即神或上帝。

“夷希微”古韵作YI-HI-VI(Yeheve, Jehvé,Jehovah),即“耶和华”。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老子的“道”的定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 指的是“道”在物质上的不可见性;

“听之不闻名曰希”, 指的是“道”在信息上的不可知性;

“搏之不得名曰微”, 指的是“道”在能量上的不可测性。

“夷希微”解析为物质上的不可见性(大象无形),信息上不可知性(大音希声)和能量上的不可测性(无为而无不为),从而试图解密上帝的本质。

“耶和华”作为上帝的别名在汉语中得到了最精确而完整的诠释。

 

 

“为道日损”,齐之谓也,损礼而不知守“一”,终入于利,“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故“齐简礼而乱”,非“简”之罪,简为“易”,“易”为“一”,易风俗者必有所守。

“为学日益”,鲁之谓也,“学而不思则罔”,“日新”而“不知所以裁之”,故“慧智出,有大伪”,“文胜质则史”,好古非今,是己非人,牵强文义,以名非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学者戒之。

鲁为正,齐为反,不知其“合”,一变再变而不知其宗,日损则去道日远,日益去道亦日远,不知不足而损之,不知有余而益之,齐鲁之别,五十步而已。

韩子曰:“侠以武犯禁,而儒以文犯法”,齐鲁之谓也。

三位一体

物质,信息与能量是宇宙存在的三要素。

哲学则据此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物质,能量与信息三方面都不能对“道”或上帝作出任何规定。相反,“道”却科学地将物质,能量与信息混为一体,并透露出这宇宙三要素的终极本质。

宗教意义上的“三位一体”古已有之,它其实是古人宗教化的朴素宇宙观,人格化或神格化方式解释了物质,信息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和转化。

佛教所谓“一体三宝”佛法僧,又称“佛有三身”,法身,报身与化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又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三分法)。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以圣道(圣父),圣言(圣子)和圣灵(圣爱)彰显神的创世,传世与救世。而创世,传世和救世的神话剔除其虚张声势的那一部分,说的仍然是物质的产生,信息的传播以及能量的转化。

黑格尔以三段论的方式将圣父,圣子,圣灵理论化为绝对存在,绝对真理和绝对精神。

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概念脱胎于佛三身理论,而佛三身理论又是对原始印度教“三神一体”理念的改造。

印度教的创世神是梵天婆罗门Brahma,保世神是遍入天毗湿奴Vishnou,灭化神大自在天湿婆Shiva,他们体现了最高存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功用。

注意:Shiva与Vishnou两大神名称的第一音节,无独有偶,是“夷希微”中的“希”与“微”。

在印度教“三神一体”中三神不但可分,又可分不同等级,而在“佛三身”和基督教的“一体三位”不仅不可分的,并且相互平等。当然,圣子耶稣和圣父耶和华平起平坐的权利,是靠教会与教徒们几百年的斗争来争取。

两晋南北朝时佛学东来,中国本土意识形态相对处于弱势,道人们气愤不过,照着佛三身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来了个“老子一气化三清”,国人就有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对应了宇宙法则本体,运用和理论三方面。

早期的道人们是拒绝为道赋形的,架不住大乘佛教满天神佛,天女散花,也只能依样画葫芦,造就了一批偶像。

抑或,孔子这一辈的人文主义先贤已提前帮后人对“怪力神乱”做了前期屏蔽处理,而后人不遗余力得做着系统恢复,特别是当外力入侵,手头资源有限时,那种“病急乱投医”,“拿到篮里就是菜”机会主义心态。

 

这种社会心态,荣格所谓社会无意识,在两晋南北朝,两宋,明末,清末民初,改开都有集中体现,是上层贵族,中层精英,下层小民全体迷茫堕落的结果。

 

两湖两广两河山,两宁四江陕青甘。内蒙疆藏福安吉,云贵川台北上天。
这是从小就背熟了的中国省区诗,据说出于先总理的编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
两湖两广两河山,含南北八大省,是中华根本之地,已包扩先秦之齐鲁晋楚赵魏韩。
两宁四江陕青甘,可以算是中华文明秦汉时代开通之地,当然陕是本土,青海尚未入化。
内蒙疆藏福安吉,这一句有如神来之笔,前四字涵盖中国最大的三个少数民族,刚好和福安吉三个吉祥词连在一起,表现出建国初期民族之融合。
云贵川台北上天,末句要捡剩下的凑,居然也能青云直上,端的不简单。
玉璧微瑕的是地理上还略有些不搭衬,东北三省的辽宁和西北的宁夏搭档,黑龙江又和东南的三江挤一起,吉林和福建安徽一起道福谢安,四川台湾摆一起更是调笑委员长转进路途的不可逆知性;再者,重庆市与海南省又要加入,所以就擅自更新了地图歌。

黑吉辽蒙甘陕宁,----东北西北一线
疆藏云贵渝川青。----西北西南一线
三江两湖河山广,----华北华中华南
福安台海上天京
。----南海东海黄海(三海不奉诏, 福就是福兮祸所伏的伏了)。